万物皆为上帝


Site Team

万物皆为上帝

 
 
 
印度教的经典中教导存在许多神祇、化身为人的神祇、上帝的格位以及万物皆为上帝——梵。尽管相信万物之“我”实际上就是梵,残酷的种姓制度却依然发展起来。祭司阶层的婆罗门从一出生便优越无比,他们是《吠陀》[1]的教导者,代表着宗教仪式的纯洁性和理想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首陀罗阶层的人被剥夺了宗教地位,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温顺地服务于”[2]其他三个阶层及由这些阶层衍生出来的数千个亚种姓的人群。
 
根据印度教的一元论哲学家们的说法,人的目的在于领悟他们的神性和从轮回中得到解脱,使人的灵魂重新与终极存在(梵)合而为一。对于那些遵循“巴克提”之路[3]的人而言,人的目的就是喜爱上帝,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为了“喜爱一种关系——就如同父亲喜爱他的孩子一样”(《圣典博伽瓦谭》)。对于普通印度教徒而言,遵循社会和宗教的义务、遵循所属种姓的传统规则——业报之路,就是尘世生活的主要目的。[4]
 
虽然《吠陀》中绝大多数有关火祭的经文都已被印度教其它经文中的理论与实践所取代,拥有绝对权威与神圣的《吠陀》依然是每一个印度教教派和传统的中心原则。《吠陀》包含四部本集,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在这些经文中,最令人困惑的词汇被用于描述上帝。《梨俱吠陀》中反映的宗教是一种多神教,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与天空和大气相关的神祇,其中最重要的是因陀罗(天空与雷雨之神)、婆楼那(司法神)、阿耆尼(火神)和苏里耶(太阳神)。在稍后的其它《吠陀》本集中,对《梨俱吠陀》中诸神的关注下降,多神论被一种对梵天(创造之主)的祭祀泛神论所取代。在《奥义书》中,梵天同梵——宇宙的最高精神与物质存在——的概念相融合,代替了特定的人格化,从而把神话转变成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5]。如果这些经文中的内容都认为人类必须为获得指引而作出选择,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上帝对人类隐藏了其自身和创造的目的。
 
 
 
上帝并不叫人混乱,也不希望让人犯难。因此,他在一千四百年前向人类启示了最后的信息,并对以后所有的人类世代保证其完整性。在最后的经典——《古兰经》——中,上帝(真主)启示了他创造人类的目的,并且通过他最后的先知,阐明了人类能够理解的所有细节。通过这一天启的经典和先知的解释,我们将在以下篇幅中对“上帝(真主)为何创造人类?”这一问题作出精确的分析与解答。
 
--------------------
 
[1]“吠陀”一词意为“知识”,它是印度教天启的神圣经典的集合。印度教中其它包含实际教条与规则的人类作品,被编纂称为《忆念》(smriti)。(《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十卷,五百三十页)
 
[2]《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十卷,五百五十三页
 
[3]这是对位格上帝的奉献之路,其中包括对偶像的崇拜
 
[4]《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十卷,五百二十页
 
[5]《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十卷,五百二十九页至五百三十页
Previous article Next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with 万物皆为上帝

Knowing AllahIt's a beautiful day
facebook icon